各區市人民政府,國家級開發區管委,綜保區管委,南海新區管委,市政府各部門、單位:
《關于支持先進制造業強市建設的若干政策》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威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2月25日
(此件公開發布)
關于支持先進制造業強市建設的若干政策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牢固樹立大抓經濟工作的鮮明導向,根據省委、省政府印發的《先進制造業強省行動計劃(2022—2025年)》以及市委、市政府有關決策部署,錨定“走在前、開新局”,加快推動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政策。
一、實施企業技改提級行動
(一)鼓勵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支持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對現有生產設施等進行改造提升,推動機器換人、設備換芯、生產換線。對符合條件的智能化改造項目,按照不高于其設備投資額10%的比例給予補助,單個企業補助最高不超過300萬元。
(二)支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對新認定的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分別給予最高100萬元、50萬元獎勵;對新認定的省級智能制造標桿企業、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智能制造場景,分別給予最高50萬元、30萬元、20萬元、10萬元獎勵。
(三)強化“智改數轉”技術支撐。培育一批本地智能化改造服務商,鼓勵外地高水平服務商在威海設立服務機構,為本地企業智能化改造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對推動企業智能化改造成效顯著的服務商,按照不高于其實際支付技術服務費金額5%的比例給予獎勵,獎勵資金最高不超過20萬元。
二、提高企業創新能力
(四)加強創新載體建設。對成功創建國家級、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的牽頭企業,分別給予最高500萬元、300萬元獎勵;對新認定的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分別給予最高100萬元獎勵;對新認定的省級工業設計中心、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工業企業“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軟件工程技術中心,分別給予最高20萬元獎勵。支持引進工業和信息化部部屬創新服務平臺(機構),對在我市建設的對產業發展具有重大促進作用的創新服務平臺(機構),給予最高500萬元資金支持。
(五)鼓勵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對突破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促進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并實現產業化的項目,給予最高100萬元獎勵。對原始取得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登記證書的集成電路企業,單個證書給予最高20萬元獎勵,同一企業同一年度給予最高30萬元獎勵。
(六)支持工業設計產業發展。鼓勵國內外知名設計機構、大型企業或科研院所來威設立或合作建立專業性工業設計中心或分支機構。支持企業參加工業設計大賽,對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獲獎企業,按照獲獎等次分別給予最高30萬元、20萬元、10萬元獎勵;對在山東省“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中獲獎的企業,按照獲獎等次分別給予最高10萬元、5萬元、2萬元獎勵。
三、加強企業梯次培育
(七)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對首次獲得認定的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分別給予最高100萬元、50萬元、30萬元獎勵;對首次獲得認定的山東省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分別給予最高100萬元、30萬元、30萬元、20萬元、10萬元獎勵。
(八)鼓勵企業升規納統。對首次納統的工業企業,給予最高5萬元獎勵;納統后第一年營業收入增幅超過10%(含)的企業,再給予最高5萬元獎勵;納統后連續2年營業收入增幅超過10%(含)的企業,再給予最高5萬元獎勵。
四、加快推進數字賦能
(九)支持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對上一年度投入分別超過200萬元、100萬元的行業級、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項目,按照不高于實際投資額15%的比例給予補助,行業級平臺項目補助最高不超過100萬元,企業級平臺項目補助最高不超過50萬元。
(十)支持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對上年度獲評的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分別給予最高不超過500萬元、100萬元獎勵。對上年度獲評國家級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國家級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特色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除外)及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省級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應用創新試點示范(典型應用場景除外)等示范標桿的企業,按國家級、省級分別給予最高50萬元、20萬元獎勵。
(十一)支持大數據產業發展應用。對獲評國家級、省級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范、“晨星工廠”標桿、大數據發展創新平臺、工業大數據平臺示范等示范標桿的企業,分別給予最高50萬元、20萬元獎勵。對首次通過DCMM(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模型)2級、3級、4級評估認證的企業,分別給予最高20萬元、30萬元、40萬元獎勵。對首次通過CMMI(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3級、4級、5級評估認證的企業,分別給予最高20萬元、30萬元、40萬元的獎勵。
(十二)支持開展標識解析推廣應用。鼓勵企業依托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國家二級節點(威海)開展解析應用,對在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威海)注冊,且上年度標識注冊量、解析量首次分別達到10萬條和2萬條以上工業企業,給予最高10萬元獎勵。
五、優化產業發展生態
(十三)推動產業鏈優化升級。積極發揮產業鏈重點企業的市場資源和技術優勢,加強產業鏈配套協作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促進產業鏈規模膨脹和效益提升。對開放供應鏈、打通上下游、共享采購和銷售渠道成效顯著的“鏈主”型企業,給予最高100萬元獎勵;對首次認定的國家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分別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對引進建設的重大強鏈補鏈延鏈固鏈項目和平臺,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給予資金扶持。
(十四)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鼓勵制造企業加快實現從生產加工向材料供應、研發設計、品牌建設、管理服務、營銷推廣等環節延伸,不斷增加服務要素在投入和產出中的比重,創新多種形式“產品+服務”經營模式,延伸和提升價值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對國家、省認定的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項目),分別給予最高100萬元、20萬元獎勵。
六、加快推動綠色發展
(十五)加強工業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以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等為重點,加快建立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激發企業綠色發展內生動力,全面提升制造業競爭新優勢。對首次認定的國家級綠色設計示范企業、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分別給予最高50萬元獎勵;對首次認定的省級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分別給予最高20萬元獎勵。
七、加強營商環境建設
(十六)積極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引導工業和信息化領域行業協會充分發揮政企間的橋梁紐帶作用,推動工業企業行業內資源整合、信息共享、聯動互助,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對活動開展豐富、工作成效顯著的市級行業協會,每年最高給予20萬元補助。
(十七)加強企業人才隊伍建設。以沖擊新目標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等為重點,圍繞企業家隊伍建設、產業高質量發展等領域,采取省內與省外、走出去與請進來、大講堂與小班次相結合等多種形式,組織開展專題培訓,著力培育一批領軍企業家、青年企業家和中高層管理人才,引進培育一批產業創新人才,激發企業干事創業活力。開展優秀企業家評選表彰活動,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營造企業家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
(十八)提升涉企服務水平。創新聯系服務企業機制,定期梳理企業困難問題和需求項目,通過組織產業對接、強化軟課題研究等多種形式,提升為企業謀發展、促工業穩增長的效能和水平。加大與新聞媒體合作力度,積極宣傳先進制造業強市建設的標桿企業、亮點成績、典型做法,在全社會營造重視實體經濟、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氛圍。
本政策中對企業的獎補資金,原則上不超過上年度企業地方貢獻。本政策自2023年2月25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6年2月24日。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聯合印發的《關于支持先進制造業和數字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威工信發〔2020〕14號)、《威海市工業互聯網發展專項資金實施細則》(威工信發〔2021〕28號)自本政策施行之日起同時廢止。
(根據威政發〔2024〕12號《威海市人民政府關于繼續執行<威海市地名管理辦法>等市政府行政規范性文件的決定》,該文件屬于繼續執行的市政府行政規范性文件,不再標注有效期,已重新登記編號。)